第二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本主义
下面两则报道是随便哪一天都可能读到的:“矿井成坟墓。中国仍有18名矿工失踪,这个国家每年都有数千人死于矿井”(南德意志报,2007年8月22日),或者“数万名儿童患病:中国的婴儿奶粉丑闻(南德意志报,2008年9月22日)
从上述报道中可以得出什么呢?
- 矿山事故在中国显然是司空见惯的,2006年一年便有4500名矿工遇难,生存者的劳动条件可以想象得出来。其原因并非什么秘密:“经济繁荣”导致煤炭需求增长迅速,中国大约70%的电力来自煤炭。由于目前煤很赚钱,因此煤矿经营根本不考虑安全预防措施。地方政府不是自己开矿,就是经常与矿主勾结在一起。
- 产品假冒也是司空见惯的。无论食品、药品还是电器,只要能赚钱,生产商显然肆无忌惮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不可使用甚至是对健康有害的商品。国家也参与其中,有些厂子本身是国企,要么就是“地方政府对生产非法产品提供保护”(南德意志报,2007年8月22日)。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中国开始采取资产阶级生产方法的“历史性转折”30年后,钱和更多的钱这一机制显然已经成功成为中国社会适用的最高经济命令。生产所有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能够尽快赚到大钱,从食品到煤炭概莫能外。至于这些产品怎么用,能用多久,味道如何,是否对健康有害,这些都在其次,正如生产条件也属其次一样,包括工作时间长短、以及对工人身体和生命造成的直接危险。所以,中国从欧美榜样那里学来的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原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并不是多么令人能够承受的事情。当然,这显然对于那些在这个新制度中可以从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上赚到钱的人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似乎也对中国国家有好处,中国竭尽全力保持中国市场经济,为此要限制最糟糕的弊端。
西方报纸的编辑们则得出了与此不同的结论。他们当然也知道中国现在搞的是资本主义
,并且那里的资本主义相当成功,正如统计数据表明的那样,中国人迟早会取代“我们”成为世界第三大国民经济体和世界出口冠军。将一切都当成钱生钱的手段这一经济原则是造成丑陋现象的普遍原因,他们不断且长篇大论地为此而激动,编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简单的真理。相反,他们发现,许多中国特有的条件使得亚洲这个后起之秀在赚钱方面似乎走了一条偏离了规矩的市场经济的道路:
- 在中国,国家监督不力;
- 中国政府无力或者不想反对无处不在的腐败;
- 没有指出弊端的反对党、工会和社会利益集团;
- 没有自由新闻。
或许来自自己国家的记者们熟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所有这些机制都是中国“缺乏的”(详见相应章节)。然而,要想解决问题,所有建议都必须假定市场经济考量的适用性,即对人和资源进行算计并采取务实的态度。他们假定了下述原则,即这个新的中国社会在围绕钱的竞争中对自己采取了肆无忌惮的态度。他们的出发点是已经出现并且不断出现的结果,国家随之应当通过立法并借助从工商监督到国家劳动安全部门等各种机关的监督将相关结果纳入“更加有序的”轨道并加以限制。以如此荒谬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利益与国家监督之间的关系却被西方记者顽固地视为人类理性的巅峰,当他们反复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民主或人权要求时,他们或许还认为自己的做法相当革命。
对于西方编辑来说,中国总地说来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所有文章都在激动地谈论着机遇与风险,尊重与鄙夷,而每天的报道、评论以及“明镜”和“世界明镜”的长篇专题报道都不在少数。中国背离了社会主义,转向所有经济形式中最理智的市场经济,这是明确和大幅的加分。中国由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是加分,因为它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做生意的可能性。不过,中国越成功,也越会产生可能的减分,因为这个国家现在开始同“我们的”生意竞争。但首先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并且很快就将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在这一点上,加分与减分也是并存的,中国可能成为“我们”对抗美国的有益盟友,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在围绕全球影响力的竞争中超越“我们”。德国的编辑们将所有这些考虑,所有总结出来的或者面向未来推导的损益账目,现实或者臆想的,但都是从明确的民族立场出发的,转化成中国日常生活的画面,这些画面充斥着精明或肆无忌惮的自制资本家,腐败僵化的政治家以及首先是众多被残酷剥削的“普通人”。这个国家取得的成功给他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怀着自己的民族主义的嫉妒坚信中国的成功靠得的是歪门邪道。不管怎样,他们并不研究资本主义中国真实发生的事情。
中国--这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原始积累。一个社会主义政府决定在自己的自主管理下有针对性地掌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在希望让自己的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的共产党的决定与领导下,才有了下述一切,即,把货币当成个人的致富手段,资本家,作为资本主义积累手段的工人阶级。国家政权本身则为了这一纲领及其内在规律而改变了自己的法律、预算、社会纲领和政治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参与世界市场和世界大国的竞争。以下章节将要阐述“中国”通往资本主义的这条“特殊道路”
PDF-Dokument [286.3 KB]